媒体马院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马院

红旗文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着力点

时间:2021-07-25来源:bat365官网入口点击:353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于《求是》2019年第22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一文中指出:“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华文明进步、促进中国社会跃迁的先导,且日益在解读我国发展阶段新方位、社会矛盾新判断、奋斗目标新部署的过程中显现出独特的精神特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识,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奠定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治国理政全过程的一条主线,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靓丽的政治底色。中国共产党不仅以铿锵的誓言诠释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而且还以切实的行动践行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神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等,这些聚党心、暖民心的话语,每字每句都掷地有声情真意切,抒写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温馨注脚。因此,要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着力破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关照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诉求和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的更多期盼。

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指出:“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成与发展有着客观而深厚的现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所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直面现实,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立论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从现实问题出发,对现实问题进行全面而又深刻的揭示与解答。
  我们党和国家部署并推行的每一项决策,都是落脚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的,从坚决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肩负的“三大攻坚战”到勇于跋涉全面深化改革所必经的深水险滩,从彻底根除全面依法治国推进过程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到从容应对、克服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所经受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我们都在直面问题中有效解决问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恰是在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强化内容建设

  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就告诉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而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实践生活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并结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我们要根据新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为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化解新矛盾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从而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作为对新时代中国广泛而深刻、宏大而独特社会变革的一种理论回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中国梦、“四个自信”、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概念新范畴,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现在,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唯有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共振,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承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相呼应,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涵养文化自信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吸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基因和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远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蕴含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精神价值、文化创造能力和文化发展道路的坚定自信,其展现出的强大文化力量在形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培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筑牢着无比坚实的文化根基。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缘由。
  在新的征程上,面对一些党员干部思想滑坡、信念动摇的“病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自觉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诸形态中所蕴含的美好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根本上构筑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崇高信仰。
  面对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愈演愈烈的场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在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宏大叙事之中,既善于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通过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不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以此提升、提振中国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忘本来”的志气、“吸收外来”的勇气和“面向未来”的豪气。

讲好制度优势

  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并确立了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短短70余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
  今天,世人对“中国奇迹”的称誉和礼赞,其实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肯定与颂扬。然而,当前我国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制度优势并不等同于话语优势,国际社会上仍有一些人误读、误解、误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境外敌对势力更是竭力攻击、丑化、污蔑中国制度。针对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社会制度的无端指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在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的现实情势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把我们的制度优势转换为话语优势,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引导人们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科学制度体系。
  我们要把制度宣传教育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积极打造与中国制度相匹配的话语体系,自觉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既旗帜鲜明地批驳质疑、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论调,又深刻解读“西方之乱”的制度原因和“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进而在夺取国际话语权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树立全球视野

  放眼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特征折射出人类社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民主赤字又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时代追问叩击着世人的心扉。故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还要在立足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树立全球视野,既着眼于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又致力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和引领时代中牢牢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休戚与共的发展态势和演进趋势,以“以和为贵”的处世准则、“协和万邦”的世界情怀、“天下为公”的使命担当摒弃和超越内嵌于资本主义世界思想文化体系中所固有的国强必霸、零和博弈等冷战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国内外场合阐释了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说:“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会威胁谁,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都不会谋求建立势力范围。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所阐发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展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新主张已付诸实践,对开创地区新型合作、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全球化再平衡所流露出的正向效应,正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王岩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bat365中文官网登录入口基地主任、特聘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电话号码:025-52115201025-52116005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将军大道29号
  • 邮编:211106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